手机支付受阻多年:雪球该怎么滚
时间:2013-11-29 编辑:邢台网络公司
“当然,运营商也有劣势——消费者不认为运营商是支付公司。”Nitesh Patel说,“他们宁愿使用银行或是广受认可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而非来自电信运营商的服务。”
Nitesh Patel认为,要想克服这些劣势,运营商应该扮演支持者的角色,通过提供平台让银行能够参与进来。
如Nitesh Patel所说,国内三大运营商正在搭建这个平台。2012年11月底,中国联通联合招商银行宣布推出手机钱包产品;2013年6月,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宣布在国内十多个城市推出基于NFC的手机钱包业务;同年10月,中国联通的手机钱包业务从招行扩展到光大、广发、兴业、民生、浦发、中信等多家银行,并计划将手机钱包业务推广至全国。2013年11月,中国电信联合招行、建行等十余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手机钱包业务。
曾身陷标准之争
既然运营商在很多年前就开始涉足手机支付领域,为什么直到最近一年才开始实质性地推出手机钱包业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运营商内部人士认为,多年的“标准之争”是阻碍手机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
据了解,在手机支付的国家标准确定之前,国内手机支付行业一直存在着互不兼容的两大标准的选择问题,其中一个是中国银联主推的基于13.56MHz的技术方案,而另一个则是中国移动当时主推的基于2.4GHz的技术方案。
直到2012年,手机支付的两大标准之争才逐步有了定论。博弈的最后结果是: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国标委的相关司局,组织中国银联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对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达成一致意见——近场支付采用13.56MHz标准,而2.45GHz方案仅用于封闭应用环境,不进入金融流通领域。
至此,由中国银联主导的、也是国际上通用的13.56Mhz标准,被确定为目前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的标准,而基于这一技术标准的NFC手机近场支付也被确定为手机支付市场的主导。
同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签署手机支付业务合作协议,开始全面支持基于13.56MHz的手机支付技术方案。多年来的手机支付标准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受限因素不断
在多年的标准之争终于宣告结束之后,又一个矛盾出现了——用什么方式来实现手机支付?
据了解,手机支付大致分为三种实现方式:全SIM卡方案、全终端方案、终端+SIM卡方案。一位手机支付领域的技术专家认为,这三种方式都各有利弊,大规模推广起来并不容易。
<<<1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