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大特性看明白中国电影市场

时间:2014-5-16  编辑:邢台网络公司
中国电影市场近些年随着商业地产的高速发展,吸引了众多的眼球;文化商品本身的特殊属性,又将所有的喧哗放大成了喧闹,继而再演变成了喧嚣,让一切都变得错综复杂。

随着影院观影人群的迅速扩大,一部电影在艺术水准方面所能达到的标准很难被统一划分,因此大部分从业者以及围观者都在用票房衡量电影的成败。但是电影市场的整个运营体系短期内又很难跟上市场规模的增速,一个电影项目的市场表现往往变得非常不可控。于是,所有的人都将电影行业归类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给它赋予了浓厚的戏剧性色彩,将它与赌博之间直接划上了等号。似乎进入电影市场,就必须要准备好开始一次无依无靠的冒险,在这样的思路下,产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投资行为,也诞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电影项目。

为了给纷乱的市场环境去一下噪音,让更多新进入的从业者能够更好的理解电影市场,下面我尝试用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市场特性做一些总结,这些特点并非电影行业独有,也并非难以发现,只是掩盖在娱乐八卦之下,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实质上却代表了电影市场的主要表征。

特性1:一直都是60部电影稳定的占据了80%以上的票房

国内大范围公映的电影数量从2009年的160余部增长到2013年的300部,但观众的消费习惯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每年大约有60部左右的电影稳稳占据了全国票房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个占有率上下的浮动不是看当年上映的电影数量有多少,而是看排在前十位电影吸金的能力有多强(详见下图01)。

在成熟市场中,亦同样如此,北美近十年里每年上映电影均在500部以上,2009-2013年,前20部电影所占有的票房规模约在40%-46%,前60部电影则稳定的瓜分了70%以上的票房,这两个数值所浮动的空间与中国电影市场相比差别也并不大。

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明,无论是在成熟市场中,或者是在中国这样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市场,影院观影的集中度都是相对稳定的。形成这样的市场现象,是因为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一,电影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和软件一样,理论上可以被无限复制,上映之后每增加一名观众,对成本的影响非常低,于是所有的电影都倾向于覆盖更多的影院,到达更多的观众;

其二,受到时间的限制,影院的放映场次是有限的,为了提高每一个场次的效率,影院总会倾向于放映更大众化的电影来扩大营收,还有尽早的放映新电影来吸引观众重新进入影院消费;

其三,在每张电影票的价格近乎一致的情况下,观众总会倾向于消费质量更好的电影。但在无法提前预知电影质量的情况下,观众往往会通过导演、演员以及宣传等综合因素来做判断,而优秀的人才资源和媒介资源都是稀缺的,观众的注意力也是稀缺的,使得能被观众注意到的电影本身就是有限的。


<<123>>>
回顶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