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迁,正在让“圈子”形态如何变化?
时间:2014-5-18 编辑:邢台网络公司
线上圈子常态化、活跃度极高,而线下的现实圈子关系逐渐弱化(或转移到线上),是很多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的切身感受。而其中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于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程度。钛媒体作者常宁再次奉献深度报告性质长文,尝试探析社会化工具如何对“圈子”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推荐如下:
中国人最讲求情感纽带、人脉关系、个人资源、朋友圈子等等,而这些属于一个人的“社会圈子”;而一般意义上的圈子,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朋友圈和关系圈。随着媒介的变迁和媒介形态的更替,社会圈子也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中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比如,传统的现实圈子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不断被分化和弱化,而新的圈子类型正在围绕社会化媒体平台重新聚合和重构,在不同的平台上,圈子的类型和维系也不同。然而,这不是简单的转化,是技术变革带来的媒介变革后所引起的社会形态变化的一种体现。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渠道单一,由于受到信息传播范围和速度的限制,圈子基本会维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比如圈子的类型主要包括“内层圈子”和“外层圈子”(社会资源圈子)。“内层圈子”主要指“家庭圈子”和“挚友圈子”,“外层圈子”主要包括时常碰面的“泛泛之交”以及可能接触到的“陌生人”。并且,这种传统现实圈子的范围十分有限,据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研究计算,我们的社交关系的上限平均在150人左右。
如今,媒介的更替已经让圈子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下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圈子已经重新分配,并且重新组合。
一、原有现实社会圈子(强关系连接的外层圈子)不断分化,关系弱化
原属于不同圈子的个体分化到不同平台上,并在各平台上重新融入或建立新的圈子。这会导致原有的现实社会圈子中个体关系的弱化。据我对90后大学生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接触和发表意见情况的实证调查研究显示,由于人们对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依赖,使得线下实际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都大大减少,原有的现实关系弱化和疏远。反之,人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在社交平台上与新圈子关系的维护上。
对于“有了微博和微信等这些社会化媒体平台后,原来的圈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一个新的研究项目中我重新访谈了90后大学生。天津农业大学的90后大一学生张同学在访谈中表示,以往现实中关系很好的朋友,自从用了微信或者微博联系,现实中的交流就大大减少了,而她们在这些平台上虽然会经常发布个人信息,但这样的“交流”让她们觉得十分别扭,实际的联系也变少了。
并且,以往也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在单位时间内要联络的人的数量和与每个人沟通的时间成反比,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若想与许多人沟通,我们与每个人沟通的时间就必然很少,而朋友情谊的加深是与沟通时间成正比的,没有足够的沟通时间,也就难以保证交往质量。
根据ComScore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交网络当前是全球最流行的网络活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现象。对许多人而言,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整个网络体验的中心。他们提出的需求,让所有拥有内容战略的组织开始承诺更新思考他们应当创造什么样的内容,在何时创造内容,在哪里创在内容,以及怎么样创造内容。2011年10月份,全球约有12亿用户访问了社交网站,占据了全球网民总数的82%。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网民平均在互联网上花费5分钟,就有近1分钟花费在了社交网络当中。
而根据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2931万,在各应用中增长规模第一;使用率为84.2%,较2012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使用率保持第一且持续攀升,尤其以手机端的发展更为迅速。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为3.97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4520万,使用率为85.7%,网民规模增长率和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手机即时通信产品已不只是单纯的聊天工具,而发展成为手机综合平台,融入了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商务交易、网络娱乐等各类互联网服务。
这说明,人们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沟通和交流时间越来越多,而在现实生活中关系的沟通时间上越来越少。现实社会圈子的分化和关系的弱化似乎已经成为事实。
二、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圈子不断重新聚拢(强关系和弱关系的互相转化)
1、 微博基于虚拟关系组合线上圈子——功利目的减少,线上圈子可转化为现实圈子
(弱关系可能转化为强关系)
微博这样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以兴趣、标签、功能等组合起线上圈子,并且这些圈子又可能重新转化为现实圈子。这些圈子都属于弱关系连接,对个体的约束力有限,不过多涉及利益关系,更多凭“共同点”维系。
比如,新浪微博“周围的微博”功能,可根据周边人的信息动态将附近的人连接起来,进而可能组合新的圈子。张同学说,她在微博上就参与了不同的圈子,这些圈子有些是基于兴趣的,有些就是因为“周围的微博”而认识的,之后便慢慢熟悉起来。并且,她线上圈子的人偶尔会一起在线下聚会,因为大家在线上因为有共同的语言而建立起一种信任,所以线下见面时并不会觉得尴尬,反而会很亲切和自然。她说,这样的线上圈子在某种程度上会顺利转化为现实中的圈子。
Howard Rheingold在其著作《虚拟社群》中指出: 虚拟社群以参与者的认同、共同利益和价值、需求为核心,虚拟社群发展的力量来源于参与者的不断创造,这种社群关系不但可以使网络中的参与者彼此帮助,还可以延伸至线下,影响并作用于真实社会,成为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的积累。
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目前微博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微博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上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越来越多机构及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来发布或传播信息。微博集娱乐、休闲、社交、营销于一身,满足了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里弱关系低强度的上网沟通需求,吸引了大批重度用户。但目前各种网络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分流了部分微博流量。
2、微信基于真实关系重新聚集原有现实圈子,并依靠原有真实圈子的关系,再扩大关系网,衍生出新的圈子。
(强关系衍生出更多弱关系)
由于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强关系)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因此它可以迅速将原来现实社会中的圈子拉到微信上来。同时,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并且又有所交叉,因此可使个人原有的关系网向不同圈子渗透和扩展,新认识的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快速加强。并且新人圈子也可以快速聚拢,并不断得到强化。原因是,平台的真实关系属性,可使得个人心理有安全感,他们会更放心大胆的认识新的关系并成为朋友。但由于这种新的关系仍以平台维系,如果不能转化成实际的线下交流,这种新关系和圈子仍是弱连接关系。
弱连接关系是社交网站上人们交友的最大特点。有研究表明,社交网站对现实中的朋友关系(强连接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作用不太明显。尽管社交网站可以广泛交友,但弱连接关系决定了这些“朋友”之间的交情比较浅。
据市场研究公司GlobalWebIndes在2013年秋天发布的报告,青少年使用的应用中增速最快的两款是Vine和微信,前者专门用于录制和分享短视频,后者是移动聊天应用。微信从2013年初以来的使用量增幅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21%。同样是这些青少年,约有56%表示,他们在Facebook上十分活跃,比例远低于2013年初的76%。
与此类似结果是,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刚刚发布的《媒介·消费2014中国大学生调研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2013年的微博使用率为71.1%,微信的使用率为82.3%。相应的,2011年微博的使用率为65.7%(《2012 IMI 90后大学生网络化生活研究报告》调查中5个城市的数据结果)。相较于2011年,90后大学生2013年的微博使用活跃度下降。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