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影视业里的大数据应用,多半是个噱头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13-10-25
近几年,有很多关于大数据在影视方面的案例,Netflix 这个词估计让大家耳朵都听起茧了,另外英国的一家做剧本语义分析的公司Epagogix也成为一个小热词。神秘的大数据与神秘的影视行业,结合在一起之后,便镀上了玄学色彩,似乎你今天在社交媒体上打个喷嚏,正在担心自己是不是感冒了,我明天就能做出一部禽流感主题的恐怖片,并让你有不得不去看的冲动。
事实上在视频行业的人都知道,所谓《纸牌屋》式的成功,与其当做一个技术发展案例来分析,不如将它作为一个公关案例来学习。原本在华纳工作的CMO Kelly Bennett 和来自迪斯尼的CCO Jonathan Friedland 通过《纸牌屋》这一事件让Netflix 变得更像一个电视台,而不是互联网企业,这其实是让Netflix 的想象空间变大了,因为互联网已经有了一家YouTube,但是还没有一家HBO 或者Showtime 。
至于将大卫·芬奇、凯文·史派西,以及1990年的《纸牌屋》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充满诱惑的想法一看便知是好莱坞经纪公司的手段,而不是属于大数据的语言体系。
在《纸牌屋》的背后,大卫·芬奇和凯文·史派西同属一家经纪公司,这部电视剧的主要推手,是好莱坞的影子幕僚之一CAA 以及制作方MRC ,Netflix能够加入只是因为他们比有线电视台出钱更多。大数据在整部剧集中的作用,不会比在2008年将英剧《纸牌屋》推荐给MRC 联席董事长Modi Wiczyk 的那个实习生,所产生的价值更大。
至于Epagogix 所提供的服务也并不新鲜,好莱坞有上千名剧本医生,又便宜又好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好莱坞的观众结构和观影偏好逐渐趋于稳定,对观众喜好的判断并不是个难题,目前在北美普遍采用的焦点访谈形式,所能获得的反馈也要更为具体和实用。
从某个角度来说,好莱坞并不缺少好创意和好剧本,将文字转换成影像的过程,所存在的不可控要比一些娱乐报道中的公开信息复杂的多。如果单纯基于剧本和演职员搭配的角度,就可以预测未来高枕无忧,就好比我们是通过分析母鸡的体格,然后去判断一盘西红柿炒鸡蛋的受欢迎程度,它们二者之间必然相互关联,但是这种相关性不足以用来证明一名以泡面为生的宅男,为何会顿时爱上为他炒鸡蛋的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