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受阻多年:雪球该怎么滚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13-11-29
出门不用带钱包,只要口袋里揣着手机,就可以坐公交、乘地铁,可以在便利店、超市、商场刷卡购物,甚至还可以在办公区刷门禁……这样的生活场景,我们已经畅想了好多年。
昨天,中国电信联合国内多家银行宣布,从12月23日起,持有支持NFC功能的手机用户,可在中国电信营业厅免费更换一张支持NFC的手机卡,开通手机钱包业务,把钱包里的银行卡、公交卡统统“装进”手机,在手机里实现各类卡片的支付功能。
实际上,这并不是国内运营商进军手机支付领域的第一步。在此之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已经或多或少地涉足手机支付领域,并在部分省市试点推出了“手机一卡通”、“手机钱包”等业务。但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畅想的那个“随处刷手机”的酷毙了的镜头,一直没有成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手机支付的发展脚步?Strategy Analytics移动互联网战略总监Nitesh Patel在接受网易科技采访时说,“消费者习惯使用现金和银行卡进行支付,由于缺乏向移动支付转变的真正激励因素,消费者乐于继续使用传统的支付工具。”
“对‘消费者在店内通过手机进行支付’这一市场会迅速腾飞的期待,有些不切实际。”Nitesh Patel认为,培育市场需要时间。据Strategy Analytics的保守估计,到2013年底,中国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市场规模低于70万美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接近2.2亿美元。
运营商介入已久
虽然目前中国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并不大,但一个毫无争议的事实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手机时刻不离身”,外出时更是越发依赖手机了。
“对于消费者而言,手机支付带来的好处是便利性——外出购物不用携带银行卡和钱包了。”Nitesh Patel认为,在这种趋势之下,移动运营商也希望能够在手机支付领域分得一杯羹。
从全球来看,运营商介入手机支付领域已经超过十年,在中国,运营商在多年前也已经开始涉足手机支付领域,但直到最近一年,这项业务才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运营商做手机支付,有哪些优势和短板?优势应该怎么发挥,短板应该怎么补?
“在手机支付领域,运营商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硬件基础环境,以及庞大的客户基础。”Nitesh Patel解释说,“在USIM卡存储支付应用和用户凭证,使得运营商能够提供一个支付行业公认的安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运营商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使其成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服务供应商颇具吸引力的合作伙伴,并将手机支付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