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信要用完即走:任何一个软件的使命,都是帮助用户提高效率,微信只是一个让用户用完即走的工具。
2.做决策不要自我压制:人们在做决策时的自我压制,或者切割掉自己很多想要做的事情,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相反,合理性才是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3.微信春节红包已成历史:关于微信摇红包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2017年在微信红包里面不再会有微信红包的活动,因为用户在过年的时候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跟家里人相处。
4.什么是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安装卸载。
5.小程序的四大特性:小程序的第一个特性是无需安装;第二个特性是触手可及;第三个特性是用完即走;第四个特性是无须卸载。
6.为什么需要小程序:小程序可以在智能手机里,为用户提供更快捷的获取服务,提供最佳的互联网体验。
7.关于小程序你所关心的问题:(1)小程序在微信里面是没有入口的,它以二维码的形式出现在每一个地方。(2)小程序不会出现在应用商店。(3)小程序不是一种公众号,它是一种新的形态。(4)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5)小程序能不能够分享到朋友圈,可以分享到聊天群。(6)小程序不能做游戏。(7)小程序很难被搜索到。(8)小程序和公众号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是一种独立存在。
——演讲全文——
非常感谢大家一大早来到广州参加我们的微信公开课。去年此时宣布我们的应用号要启动并且投入到公众号之外新的一种服务的形态里面去。
今天来给大家做一些对于去年说的应用号的一些新的进展的介绍,我觉得作为对去年的一个回应,内心非常激动,对于我们的产品来说,我们很少会把一个还没有做的一个功能或者说一种产品形态预先对外界来透露,我们一般都是先做好了一个东西,然后我们去发布它,给用户带来惊喜。小程序是这里面比较特别的一次,我们提前对外界说了。
准备这一次讲话内容时,我还专门翻看了一下相册,找到了一张特别珍贵的照片,那一张照片是在大约一年前的时候拍的,是我跟我一些同事,我们在一个会议室里面大家讨论小程序,当时叫应用号,讨论的兴高采烈,非常的激动,我说我们拍一张照片做个留念。
照片上写了几个字,应用号,2016年1月9日,底下还有几个字,启动日,刚好到今天离这样一个启动日只有几天的时间,我特别感谢这个照片上的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团队,我们从这一天我们定下了一个启动日到现在,我们头一次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先对外做了一个报告,然后我们在一年以后来报告我们一年努力的结果。
我记得这个晚上,印象还挺深刻的,我们当时是从讨论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很早就在想我们应该有一种新的形态,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订阅号或者公众号这样一个基础之上,不应该只是提供一种订阅能力,一种推送能力,而是应该我们更多提供新的能力,这种新的能力更加像一种应用程序的能力,所以当天晚上我记得我们是有一个开发的小伙子拿了他开发了一些接口的DEMO,他说我们在开发上有这样一些基础的接口可以做,其实那是一个很好的灵感,既然我们在这样一些接口上能做出来,那么我们也能做出一些复杂的接口,通过更加复杂的接口可以实现基本应用程序所需要的基本元素,沿这个思路一想,我们就不再纠结于怎么样扩充公众号,去把它变成个有更强大功能的公众号,而是说我们完全可以跳开公开号,我们去做一种新的应用形态,这就是我待会跟大家介绍的小程序。
微信要用完即走
在小程序之前我很愿意用这个时间解释一下去年的时候,当时也是在公开课,当时我提出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后来我也发现很多的人说,看了以后觉得不太能够理解,我愿意花几分钟重新来解释一下这个理念。
我当时说,一个好的软件,一个好的工具应该让用户用完即走的,我后来发现很多朋友,包括一些业内人士都会来笑话我们,说因为微信有足够多的用户,有足够强大的用户黏性,所以你们可以这样说,但是对于其他的产品来说,大家会觉得怎么样黏住用户,怎么样让用户不要离开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我想,这里可能对于用完即走有一个很大的不理解,或者说误解吧。
在我看来,其实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这个逻辑可以推理出这样一个结果,这个逻辑是这样子。我认为,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提高它的效率的,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务,这是工具的目的,工具的使命,微信也是一个工具,所以微信的目的也是帮助用户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务。什么是最高效的方法?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任务,那也就是说一旦用户完成了它的任务,它就应该去做别的事情,它就不会停留在产品里面,这就是用完即走的含义。
在我们对公司第二次培训里面,有个同事问我微信的战略是什么?我当时只说了一句话,我说微信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应当想如何做好这个工具,可能我们的一些同事也不太理解,说它仅仅是一个工具吗?因为在同事们的眼里面微信并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大家想的微信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平台。
但我不是这么想的,我认为微信是一个工具,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我并不认为一个工具是一个很低层面的东西,事实上人类从原始人进化智能人类的过程,就是因为人会制造工具,我们所用的绝大部分的产品本质上来说都是工具,但是工具有好坏之分,能够做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说我们要做一个平台,我会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对于好的工具它就是应该有一个很强的属性,就是提高效率,用完即走。
做决策不要自我压制
所以这个理念其实会贯穿在我们的产品的每一个点里面,举一个例子。最近很多的评论,包括我们自己内部的同事,包括我们前不久开了一次内部会议,我们的创始人之一Tony也跟我们说,其实微信团队保持了一种很克制的心态来做事情。
很多人也认为我们在微信这样一个产品里面很克制,但其实我当时听到这样的评论,我其实是这样有一点点惊讶的,因为克制这个词从来没有在我的脑袋里面出现过。
如果说我们做一些事情我们要求自己很克制的话,那是一种什么样行为?那是一种自我压制的行为,但是我并不认为我们在做这样的一些决定的时候我们要自我压制,或者说自己的切割掉我们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那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但是相反的,我们是在做很多很多决定的时候,反而想的是去判断什么样的东西是最合理的,合理性才是这里面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会舍弃掉很多很多本来想要做,后来发现做不好的东西。
这种舍弃并不是因为说我们很克制,所以我们努力做到我们少做一点,并不是这样子,而是说我们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做不好,或者说有很多决定它一开头是错的,或者说很多的想法,最后验证可能还是行不通的,那我们认为如果硬要去这样一些事情它是不合理的,我们会把它舍弃掉,而不是说我们就是要克制这样的目的来做。
我们希望在微信以及微信迭代相关的产品里面展现给用户的是对用户有价值的,是他所需要的东西。用完即走会体现在微信产品的方方面面,它意味着我们尽可能帮助用户提高它的效率,去缩短它完成同样一个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并且努力的不去用一些无谓的功能去消耗它的时间。
我们待会会有一个微信的白皮书,大家从那里面可以看到,其实微信用户在微信里面耗费的时间是特别多的,这种时间对我们来说从来不是我们的考量对象,从来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为微信在里面耗了多少时间是应该用户在里面处理多少时间决定的,而不是说我们的目的是让他尽可能的消费更多时间在里面,包括微信里面你会看到它有很多很多看起来表现上很克制的地方,本质上来说其实我们并不想去拖延用户完成他的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而只是帮助他只做他想做的事情。
微信春节红包已成历史
这个理念背后会有很多引申出来大家希望看到微信的样子,这里举另外一个例子,很多的同事在问我们说,今年春节会有什么样的红包活动,其实在内部我经常跟大家说,微信作为一个工具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节日性的运营活动,尽可能的少才对,因为工具本身是一个日常所使用的,不应该因为节日做一些变动。
我们在前两年做了红包的活动,当时摇一摇红包很多人用,这是微信支付刚起步的时候通过春节的红包带动了更多的人能够很快进入到微信红包的使用里面。今年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想其实我们今年不一定要再去做类似这样的活动,关于微信摇红包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既然这样子的话,我们今年在微信红包里面不再有这样的微信红包活动,对于我们团队来说大家反而会更加的轻松,因为我们也觉得用户在过年的时候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跟家里人相处,可能也会很开心。
这样的一些点在微信里面有很多,有我们基础产品体验的理念引申出来帮助我们做决定。就像上一次在公开课里面讲的一样,我们对于公众平台我们甚至没有一个入口给用户推荐你应该订阅什么样的东西,我相信我们的产品有无数这样的地方,很少量的用户看起来觉得完全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但是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我们必须要做很多的取舍,而这个取舍之间我们希望更多遵从我们自己的一些产品的理念来做这样的取舍。
我刚才花几分钟回顾了用完即走这样一个产品的理念,现在切入到我们的主题,其实我今天过来是想利用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小程序的理解和想法。
刚才大家看到这样一张照片的时候,其实这是团队在小程序的启动那一天大家当时的状态,在当时来说还没有想好个名字叫小程序,其实也并没有把小程序作为一个非常完整的定义,大家只是认为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发展,应该去提供一种新的服务的形态,当时愿意把它公布出来对我来说是有一点点其他的想法,因为我希望我们把它宣布出来以后给团队更大的一个压力感,既然我们都已经宣布了,那我们一定要去努力做好这个事情。
在一年的过程里面,我们又做了很多很多次的碰撞和思考,其实在这个过程里面小程序慢慢的找到了它的定位,找到了它自己的形态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是因为之前我们只是做了小程序的内测,从来没有对外界解释过小程序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应该怎么样的使用,所以今天我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比较完整的阐述一下我们是怎么样来看待小程序的。
我自己也特别兴奋在这样一个时间来讲述小程序的故事,因为对我经历比较了解的人可能知道,我其实在之前花了很多年时间去写程序,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程序员,所以我一直认为做程序员的那段时间的特别的宝贵,因为当你做一个程序的时候你是进入到一个不太一样的世界,你用一个程序的语言在虚拟的世界里面构造一个完全虚拟化的产品出来。
我相信很多的程序员都会有一个梦想,我们除了自己去写一个程序,我们能不能再去写一个能运行程序的程序,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通常来说可以运行程序的程序,它通常意味着是一个操作系统,我并不认为我们有能力去做一个操作系统,但是我们可以有机会在某一种程度上做到一个可以运行程序的程序,那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他会觉得非常的自豪和非常的兴奋,我今天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
在说小程序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PC发展的历程,可能因为我年纪稍微大一点,我经历了最早的PC时代到互联网的时代,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我最早用的是PC是80、86这样的机器,那时候还不能联网,但那时候的应用程序是需要你用一个软盘和光盘安装好,它只能自己跑,跟外界是没有交互的,因为没有网络,在那个时候的应用程序叫做单机程序,就像单机游戏一样的。
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进入到一个互联网的范围里面,在互联网里面我们发现应用程序的定义有了某一种变化,但是本质上来说它还是跟单机时代是一样的,它是以一种程序,一种代码的载体形式展现出来,只不过每一个程序它有了可以访问网络的能力,但是在互联网我觉得有一个特别伟大的发明,就是www.web协议的出现,使得在互联网出现了非常大量的网站,而这些网站是可以在网络上被任何人可以访问得到,在那个时代出现了一种情况,我们可以去写一个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站去提供服务。大家都非常熟悉,在PC互联网的网站时代的这段历史,因为几乎我们用的最多的工具是浏览器,我们访问大部分的服务其实是来自于浏览器里面的各个网站所提供的服务。
几年以前我们开始进入到移动互联网,这个时候对于电脑的使用方法和场景又发生了变化,在PC互联网时代,我记得很多的人,特别是上一代的人他们可能因为输入法这样一个障碍是没有办法使用电脑的,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手机使得整个互联网的用户量其实是比以前有了一个巨大的提升。智能手机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一个出现,非常伟大的出现,因为其实它的功能比当时的PC机要更强,但是它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使用,使得每个人都能通过手机去接触到互联网,这个时候人们访问网络服务的方式其实更多的从一个PC端的应用程序过渡到一种网页的形态。
在这里我想展望一下在移动互联网之后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形态?就是大家再使用网络会使用什么样的设备去使用网络,或者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访问网络的服务?我想这个可能非常难想,我个人会从脑袋里面浮现一些场景出来,就是智能手机之后,有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眼镜这样的设备,它会成为我们主流的一个设备。当眼镜变得非常非常的智能化的时候,可能整个PC或者电脑的系统会藏在一个眼镜里面,它的屏幕可能比我们现在手机的屏幕还要大,甚至比PC的屏幕还要大,可能是十年以后了,十年以后的技术可能可以做到把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屏幕投入到视网膜里面,我们通过眼镜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大的完整屏幕,日常我们就戴着这样一个眼镜到处跑,大家想一下这样一个眼镜是什么样的系统在运行?当我想到十年以后的场景时候,我会想那个时候眼镜背后的系统它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方式应该跟现在不太一样了,我对它的期望是什么呢?我更加希望的是眼镜里面不要再给我一些安装应用程序这样的过程,因为那个是很不自然、很不方便的,我更加希望我的眼镜看到哪里,相关的应用程序就到哪里。
举个例子,假如我看到房间里面的一盏灯,我想让这个灯关掉或者打开,当我透过这样一个很智能的眼镜看到这盏灯的时候,我会希望在那个灯的上方会出现一个虚拟的开关,我甚至可以用眼镜去控制这样一个开关,那个开关是什么东西?它其实是出现在真实物体上面的一个应用程序。当我看到这盏灯的时候,它的开关应用程序就自动出现了,同样的你可以想象非常非常多的场景。当你走到一个公园的门口的时候,可能公园门口会出现公园门票的应用程序,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任何一个眼睛能看到的实物的时候,这个实物背后的信息和应用程序都会自动浮现出现,你通过眼镜或者别的方法控制这样一个应用程序,去启动它,去运行它,到了公园门口就可以门票信息,到里面购票。
这样的一个过程你会发现,我们想象在这样一个虚拟未来的智能眼镜里面,你会发现应用程序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形态,跟现在手机里面的应用形态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的形态,我说的所见即所得不同于在PC时代,我们在画图或者UI上面的所见即所得,而是说我们看到的任何具体的一些事物,它就包含了它的信息,包含了对信息的处理在里面。
这是我对于未来应用程序的形态的希望吧,也就是说在未来这样一种应用程序的形态里面,我认为所有的应用程序应该是一种无处不在,但是又可以随时访问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的小程序在内测的时候,当时我跟我们的公关写了一段文字,说什么是小程序?我当时在朋友圈里面写了,大部分人是看不到我的朋友圈,我在这里把它重新念一遍,我当时写了这么一段,什么是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出现了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开打开应用,也出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随处可用,但又无须安装卸载。我当时是这样来定义什么是小程序的。
在我刚才说的这样一个十年以后的场景里面,这里其实是体现了智能眼镜时代和手机时代的一个不同,当然未来是不是智能眼镜时代我也不确定,我只是暂时幻想出来的一个产品,但这种不同会带来应用程序形式的不同,就像智能手机相对于PC时代来说,它其实带来一个很大的形式的不同,这个形式并不只是体现在手机是一个更加浓缩的、可以移动的电脑。形式上来看是这样一个区别,但是本质上来看,就像多年前我写了一句话,手机是人的自体的延伸,PC其实不是,PC是固定的,它真的是一个固定的,而不是自体的一个延伸。
但是我认为智能手机是一个自体的延伸。就像我只有两只手,手机是我的第三只手,或者说是我手的延伸,因为它可以帮助我触达一个更大的世界。PC也可以帮我们进入到一个更大的虚拟世界,但是手机是跟着你的手走的,所以它变成了你的加长的手,它和PC的区别是,我们对于手周边可以触达的东西能够感应到,这也是为什么手机里面的应用会有很多比PC里面的应用更丰富的形态,就像在微信里面大家可以摇一摇,但是你在PC时代是不能把电脑摇一摇的,在手机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扫一个二维码感应周边,在PC时代你也不可能用PC扫一个二维码,这是真正的含义,就是手机不同于PC的真正含义。
我认为在将来智能眼镜时代同样会有这种区别,眼镜会让我们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你所看到的东西就可以得到它背后的东西,那是和我们现在用手触摸一个东西得到它背后的信息是更加高级的一种方式。
我想总结一下,从这个定义里面可以看出来小程序是什么样的东西,在这个定义里面小程序是无须安装的,我认为这个是对于现有的应用程序一个很大的突破。用过windows的人都知道,它有一个最常用的应用,叫做程序管理这样的东西,大家要花很多的精力到里面去看哪些程序占了多大空间,哪些程序应该卸载掉了,哪些程序可能会出问题等等。在智能手机,大家对于这个的管理变得更加轻量化了,更加轻松了,所以很多对电脑不太熟悉的人都可以用手机,但是还是存在一个过程,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你下载它,安装它,然后你才能使用它,这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可以不需要这个过程,是不是我们可以对应用程序直接使用,不需要安装,小程序的第一个特性就是我们免去了下载的过程,我们直接使用它,所以无须安装是小程序最基础的一个特性。
第二个,在这个定义里面有一个词叫触手可及。这个词让我想到了很早以前在看过一本书是微软比尔盖茨写了一本书,叫《信息唾手可得》,从这一点上其实我挺佩服比尔盖茨在那个时候,在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他就写了一本这样的书,可能现在很多人已经看不到这样一本书了。他当时认为互联网会给大家带来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信息唾手可得。每当我想到他这样一本书的时候,我其实特别自豪,因为我们在很多年后用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了信息唾手可得。我这里说的触手可及的意思的是,当我们拿着智能手机接触周边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获得信息,就是周边的信息,我们获得的方式可能没有未来的眼镜时代那么智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对于周边一些基本的传感器,比如说它的扫描能力去和周边产生互动。
所以这里的触手可及的意思的是,就像刚才说的例子,我们看到一盏灯,我们想要去控制它,可能我们只需要用智能手机对着它扫一下,然后这盏灯控制的应用程序就已经启动起来了,在我的手机里面,我直接使用它就可以了。在类似博物馆这样的场景里面,用户可以在一些不同的内容前面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获知当前物体的背后的信息,这都是触手可及。
第三点是用完即走,我开始花了很大篇幅解释什么是用完即走,对于周边要完成的任务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用完即走,比如我们到一个餐馆,我们可能想排队或者说点一下菜,我们并不需要去下载这个餐馆的应用程序,我们只需要在餐馆扫一下它的二维码,然后就启动了这个餐馆的小程序,我们可以立即在小程序里面做我们所需要的排队或者点餐这样的事情。当我做完这些事情,吃完饭了并不需要卸载这个应用程序,我们当它不存在就可以了,是一种真正用完即走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