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的应用机会:不成熟现实与可期待未来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13-10-9
比如,Evernote本是一款强文字类的应用,但在智能手表上更多的是用其储存照片。而如微信和line之类的即时通信应用,也只能使用简单的语音回复或收听功能。
如果用户想通过智能手表发短信,多半用智能手表的语音助手,用户需要要对着手表说话,通过语音识别转化成问题来发送短信。由于语音识别的准确性问题,一旦出错无法更改错别字,只能重发。
如此对比,最终发现,在智能手表领域,最适合,目前最为成熟的应用只能是运动健康管理类应用。人们在运动时不方便携带大屏智能手机,带着智能手表可以解决运动监测以及必要的信息沟通,运动场合成为智能手表的专场。
应用依赖于硬件提升
看似热闹的智能手表市场只不过处于早期不成熟阶段。“目前1.0版本的智能手表厂商都活不下来,都是属于过渡性的产品。”一位从事可穿戴设备的人士这样预测。而搭载在过渡性产品的软件应用发扬光大的机会也非常渺茫。
悲观的原因之一来自于硬件的致命伤。几乎需要一天一充电的智能手表,续航能力还很初级;作为功能主力军的摄像头配件多半在800万像素左右,远不及目前智能手机1300万像素的标配;功耗高容易发热,对于紧贴皮肤的手表而言,没有舒适度可言;即使作为装饰性配件,山寨感和塑料感极强,远不如机械表甚至是一些电子或者运动手表。而传统的手表制造厂商无心涉足智能手表领域,只怕拉低身价。
不过,智能手表应用目前的鸡肋状态可能慢慢会有解药。
一是柔性显示屏的真正诞生以及运用。有关柔性屏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最新的传闻称,三星公司将会在10月份推出旗下首款搭载柔性显示屏的智能手机产品。假如柔性屏确实得以运用,“手表可以变成手环,佩戴舒适度增加,且显示方式不受狭窄屏幕限制,合适的应用可以在智能手表上有发挥空间。”朱刚说。
另一个来自于语音识别技术的提高。语音识别与智能手表的发展相辅相成,在手机屏幕狭小受限的前提下,对语音识别和语音指令控制的要求更为刚性。“语音识别技术中的声纹唤醒和声纹密码技术可以很好的运用于智能手表上。”科大讯飞移动互联网事业部副总经理章继东认为,声纹识别和语音唤醒等功能可以成为智能手表的典型应用。前者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声音做为开启设备的密码,后者则在用户不接触设备的情况下唤醒设备。
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是功耗问题的解决。如小米科技CEO雷军(微博)在今年8月的互联网大会上所言,智能手表最大的问题就是电池,此外芯片体积如何做得足够小,将更低功耗的芯片能够集成到一块手表难度很大。
智能手表真正大规模的商用可能还要假以时日,但这并不妨碍真正有前瞻眼光者先期布局这个市场。有传闻称,小米科技已经开始量产第一款智能手表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