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特性看明白中国电影市场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14-5-16
前些年,在国产电影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电影市场处于一个“产品中心制”的环境,观众的选择面非常有限,一部电影上映,只要将消息知会到观众,观众便会根据导演的既往表现进行选择。而如今,每年上映的电影已经超过300部,特别是对于近些年快速占据市场主流的年轻观众来说,大部分导演已经不具备稳定的市场影响力。在这样一个“观众中心制”的时代,一部电影在推广中,是否可以打动观众,引发观影期待成为达成票房目标的主要条件,这也是近些年电影的推广费用迅速攀高,影响票房的变量陡然增多的主要原因(详见下图04)。
受制于国内电影工业化体系的进展尚显缓慢,大部分公司的内部都没有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因此在所有影响电影市场表现的变量中,执行能力基本处于一个极度不稳定的状态。每一个电影项目背后都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操作团队,在一个“人治”大于“体系”的市场阶段,大家挂在口中的所谓“名人”,因为既往的成功,反而成为最不受控的条件,往往会成为影响过程节点的主要隐患,这也是近两年一些“新导演”+“新演员”的组合,因为高度敬业,频频交出亮眼答卷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语:
2014年剩下的时间里,拥有《变形金刚4》、《一步之遥》、《太平轮》、《狼图腾》这样大体量的电影,同时还有《心花路放》、《黄金时代》、《归来》、《窃听风云3》、《智取威虎山》、《小时代3》这一类针对不同受众的国产组合,再加上前几个月几部电影的优异表现,我相信今年排名前20部电影绝对会超过50%的市场占比,前60部电影将稳稳占据85%以上的市场份额。
那么,在其余的15%中,又有多少部电影能够生存,能够盈利?在面对这样的竞争形势下,如果一些新进入的投资者可以稍稍停下脚步,在盲目追逐所谓市场热点题材的同时,略微注意一下如何强化执行能力方面的问题,或许还能够拥有异军突起的机会。不过,大家都走的如此急促,我想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来得及考虑,现在既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