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勇有很多身份,他是丈夫、是儿子、是父亲,他也是律师,是不少年轻律师心中的偶像,是政策座谈会上的常客。创业20多年之后,他带着律师的严谨和保守,正式加入互联网创投圈。
蒋勇形容自己“从来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也用实际证明了,他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冒险家。
“无讼”雏形初现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蒋勇来到最高法院担任书记员,期望实践报志愿时的心愿——做最高法院的法官。
但很快,蒋勇发现做律师更吸引自己,也更实际。在还有两年就可以从书记员转做法官时,蒋勇选择了离开最高法院,开办天同律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努力,天同因其20多人的“微缩”规模和高出业界平均水平的胜诉率,被称为高端律所。
高端律所的一项特色活动是“天同开放日”,让全国各地律师、法官及其他法律工作者参观交流。渐渐地,申请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经常有几百人申请参加开放日,但由于招待规模的限制而不能成行。
蒋勇习惯在解决问题中找到新思路。在长期的互联网应用过程中,他发现,也许有另外的方式把法律人连接到一起。
从一个两个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到拥有优秀成员的无讼团队,这个“巨变”来自于天同的信息化建设元年2011年。
蒋勇敏锐地发现,天同所原有的“三大诉讼法宝”:诉讼可视化、知识管理与案例大数据、模拟法庭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将可能在今后发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于是,他逐渐开始吸收优秀新媒体编辑人员和互联网工程师。天同所陆续成立了新媒体事业部和互联网事业部,以至于后来被称为“全世界唯一的工程师人数超过律师人数的律所”。
2014年1月1日,他建立了“天同诉讼圈”微信公众号,一年后,这个高度垂直的公众号就拥有了11万粉丝,现在粉丝数量达32万。
“无讼”落地
为了吸引人才,蒋勇也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当时链家的软件研发总负责人蒋友毅。
蒋友毅回忆起两人第一次见面时,他对蒋勇几乎没什么印象。蒋勇却“一眼盯上”了蒋友毅,他的手法很简单,没事儿就去蒋友毅的办公室附近喝咖啡,恨不得一周就见一次面。蒋友毅有时推说自己在郊区不方便见面,蒋勇立刻说:“哦,我知道你附近有个好吃的火锅,你等着,我去找你。”
一年半后,蒋友毅终于明白蒋勇“到底想做一件什么样的事儿”,离开链家,加入天同,成为唯一不参与法律事务、仅专职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
2014年8月,由天同孵化的独立机构“无讼”应运而生。4个月后,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无讼推出第一款为法律人设计的手机阅读APP“无讼阅读”,发布只有法律人才看得懂的专业内容。慢慢的,这款APP不仅可以完成内容的共享,也提供了用户间互动的可能。
“阅读”仅仅是开始。在接下来数月时间里,蒋友毅带着团队将过去判例和公开的案卷信息进行分类,从法官、律师、案件种类等几个层面进行不同体系的归类。这一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收益,但蒋友毅相信,这是正确而必经的道路。这项工作每年的投入要超过一千万元。
蒋勇设想过投入,却没想过这么多。他问蒋友毅,应该花这么多钱吗?蒋友毅回答他:“你是想要中长期的竞争力,还是短期的热闹?”蒋勇在不同场合回忆起这个问题,都会调侃地说:“废话,谁会说要短期的。”
很快,“无讼”下设的“无讼学院” “无讼案例” “无讼名片”陆续推出。凭借这些,无讼和蒋勇拥有了一批忠诚度高、定位精准的“粉丝”。但如何持续为粉丝们提供价值?这成了蒋勇和无讼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