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下一个陈欧?斯坦福之梦和玻璃长城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15-4-16
人到中年,时不我待,就是这么尴尬。当年毕业的时候,就有教授交代:斯坦福这个名字,只够你们用5年。言下之意,如果5年之后还要在名字前面加上“斯坦福的某某”这种前缀,那只能说明一事无成。
又过了一会儿,也不知道是谁在微信群里喊了一嗓子,大家开始三三两两地往外撤,一起去吃西北菜。“那天一整个晚上,我们都在聊各自遇到的问题。”何搏飞后来说,“大家没有一个端着,没有一个装,互相帮忙出主意。”
几天以后,我在圆明园附近的办公室里又见到他。他穿得雅痞,一条紫色的长裤,搭配红色的袜子,胡须经过精心修饰。他的办公室也跟他的打扮很相配。这是一座中式风格的大院子,有假山、草地和湖水,他的家人和一部分同事就住在这里。看起来,这是一个享受惯了的人。不过一旦忙起来,他连续两个礼拜也没时间跟家人吃一顿饭。
何搏飞今年33岁了,就跟他的名字一样,他很珍惜这次创业机会。他就像个大龄女青年,想要尽一切力量抓住这次来之不易、姗姗来迟的恋爱。说起来,他的前半生有过无数次缘分。中学的时候,他就在学校里做过自动售货机;大学的时候,他设计了一款自动冲水马桶,一个人跑到唐山去找工厂;大学毕业之后,他在宝洁工作,又有机会做贴牌化妆品;从斯坦福回国,他本来打算做一个类似A&F的连锁服装品牌,但不知怎么又放下了。一年之后,他又动过做汽车后市场的念头,但也没真动手。
后来,连他的朋友、师兄陈欧都被他的磨磨唧唧给搞烦了,直接劝他:“创业就是要开始干,干着干着就知道了,哪怕转方向呢。”
2010年,陈欧找过他。当时,陈欧的游戏广告生意不怎么好,正想转型做化妆品,跑来拉他入伙:你懂化妆品和渠道,我懂互联网,我们一起来做。
“我记得特别清楚,他悄悄跟我说,做得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两万块钱呢。我跟他开玩笑说,两个MBA一块做成事的几率挺低的。其实,我觉得我们俩都是四川人,性格挺像的,都比较强势。一开始肯定是你懂渠道我懂互联网,一旦不顺了,肯定就是你也不懂互联网我也不懂渠道。他当时跟我讲,第一年怎么样,第二年怎么样,第三年上市……我觉得,扯淡。”
2014年5月16日,聚美优品在纽交所上市,市值接近40亿美元,创始人陈欧则成了“15亿美元先生”。这是一个会被载入史册的成就: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这是斯坦福人在中国创业所取得的最终极的成功。至于陈一舟,你知道,人人网的市值已经缩水了80%。
后来,陈欧见着何搏飞,总也没忘了逗他:看吧,当初找你你不干,你看现在多少个亿了……说实在的,陈欧和聚美优品的神话对所有后来的斯坦福人都是个巨大的刺激。大家都还记得,入学的时候他是怎么跟大伙一起到超市买东西,怎么玩德州扑克和高尔夫,怎么一块买便宜的二手车。当年并没人觉得陈欧特别出挑——斯坦福牛人多了,一个自信、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根本不算什么。但就算在美国,毕业5年就上市的例子也不多呀。你看,非要拿钱来算的话,当年Instagram卖给Facebook,也不过10亿美元。
在这个3月的聚会里,陈欧无疑是“缺席的在场”。他的成就像个人人洞悉又不好多提的秘密,在房间上空隐隐弥漫。只有何搏飞这种直肠子的实在人,才会把话讲出口:“他做到了,确实牛逼。这对我是巨大的鼓舞——原来这事可以离我们这么近啊。这之后,一个接一个的,大家都创业了。”
所谓“这事”,没人好意思承认说,是指赚取大笔金钱,获得世俗成功,证明自我价值。从某个意义上讲,几乎所有的斯坦福毕业生都不会缺钱,因此也没有人愿意直截了当地谈论钱,真把钱多当回事。他们在斯坦福习得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钱不重要,改变世界比较重要,做自己心之所系的事比较重要。
不过,金钱还是斯坦福人证明自己的一个重要介质——就像文字是一代巴黎文人证明自己的介质一样。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海明威回国之后小说写得好了,菲茨杰拉德尚且要奋起直追一番;今天陈欧混出来了,众人便纷纷大着胆子往潮水里跳,也是平常事。